據(jù)老年人講,早年遼源城外野雞特別多,在城外到處都可以看到野雞。他們說最早的遼源城沒有正式的名稱,人們管這地方叫“大疙瘩”。他們說那時的小城是以小什字街為中心,東門在小什字街東邊第一個十字路口里,南門在小什字街南面第一個十字路口,西門在今天市公安大廈那里,北門在今天人民電影院十字路口那里。一些歲數(shù)大的老年人說,那時,半截河畔那里野雞滿天飛,有人還到半截河畔去揀野雞蛋呢。他們說那時在今天地稅局大樓的后山坡上野雞成片,人一到那里去,野雞就呼的一下飛起來,飛得滿天都是野雞。待到1945年,遼源城擴大了,東門已擴大到東腰嶺子山坡上,南門已擴大到今天南加油站,西門已擴大到火車站附近,北門已擴大到北消防隊時,城外的野雞還是很多。當年遼源冬季天氣特別的寒冷,經(jīng)常是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溫天氣,不少人都凍壞了手和腳。那時生活水平低,人們就到城外去撥茄子秧,回來用開水沏了,熏腳和泡腳消除浮腫。當年我的兩個哥哥帶我到今天七一村那里去弄茄子秧,還看見在今天市五中那里的大地上有很多野雞在啄食。待人們一靠近,它們就飛上了天,遠遠地飛走了。那美麗的畫面令人興奮,可惜今日再也看不到了。
解放前,冬季在小什字街一帶有很多賣野雞的,有的人身上背著十幾對野雞賣,遠郊農(nóng)村就用馬爬犁拉著成爬犁的野雞到城里來賣。當年賣野雞不論分量,而是把一公一母配成一對一對地往外賣,按大小個頭論價要錢。那時人們認為野雞肉粗糙,味道也不如家雞好吃,很多人都不愿買野雞和吃野雞肉。那時家雞貴野雞賤,過年都是生活比較困難的家庭買野雞吃。當年筆者父親是“同仁達”藥房坐堂先生(中醫(yī)),給人治好病,一到過年患者就給送野雞。每一次過年,就能收到二十多對野雞。自己家根本吃不了,就送給比較窮的鄰居大伙吃?,F(xiàn)在可好,到農(nóng)村都看不到野雞了。
野雞也叫山雞,它形狀象雞,雄的尾巴長,身上赤銅色,頸部和尾巴深綠色,有光澤,羽毛很美麗,雌的尾巴稍短,灰褐色。善走,不能久飛。肉可食用,羽毛可做裝飾品。
人們就是這么怪,現(xiàn)在野雞少了,又把它當成了山珍海味了,還不到五十多年,那時沒有錢的人家才吃的野雞,今天卻身價倍增,成了招待客人上品了,這就是物以稀為貴吧。
早年遼源城區(qū)之外,為啥有那眾多的野雞,一是人少,二是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好。現(xiàn)在大量使用化肥和農(nóng)藥,再多的野雞,也得藥死呀!一個物種的繁衍,也是要有一定的環(huán)境和條件的。一句話,那時遼源的市郊,可不是現(xiàn)在這個樣子,要說山清水秀那是一點也不假,野雞多不是很正常嗎。
(轉(zhuǎn)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 )
上一篇:遼源說事2015.6.16
Copyright @ 2004-2019 0437.com All Right Reserved @遼源信息港|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| 中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聯(lián)合辟謠平臺 | 吉ICP備13002594號